联系电话:0791-86263989

当前位置:首页 > 拍卖知识 > 行业新闻

中国拍卖市场20年槌起槌落
  

《研山铭》

《研山铭》
  他是第一批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主持全国性艺术品拍卖近千场,成交近百亿元,众多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皆出其手。
  2002年,他为合作伙伴购买了绝世孤品宋代法书米芾的《研山铭》,同年底即被国家文物部门以2999万元收购,创当时中国书画成交最高纪录;2003年,他在香港佳士得以2134万港元的价格买进康熙帝御用宝玺,创中国印章及中国支房类用品拍卖的两项世界纪录;2004年,他以550万元人民币买入黄胄的巨制《洪荒风雪》之后,黄胄的作品迅速猛涨;2005年,荣宝迎春拍卖会,估价20万元人民币的齐白石的《山水八开册页》,他为投资人争到420万元,而现在,这件作品的市场价位已经涨到了千万元级……
  如今,他已渐渐淡出拍卖市场第一线,转而担任高校的客座教授,艺术市场策划人、评论人,繁华过后,更多地享受“发乎本性”的乐趣和追求。
  机缘凑巧偶入行
  “55000元第一次,55000元第二次……”这是发生在北京一场普通拍卖会上的一幕。这样的场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多年前人们对此还是完全陌生的。什么是拍卖?拍卖师又是怎样的人?没有多少人知道。获得中国首批注册认证的拍卖师刘新惠回忆当初的情景说:“那时候拍卖都是新名词,我走到大街上碰到算命的,说小伙子过来给你看看相,我跟他说你要能猜出我是干什么的,你就随便算。360行里面没有拍卖这一行。”
  上个世纪80年代,从人民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刘新惠成为了一名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幼痴迷书画的他进入中国古玩字画行业的百年老店荣宝斋。此时的中国内地刚刚恢复了消失多年的拍卖行业。
  恢复之初,在中国拍卖企业拍卖的物品极为有限。中国拍卖协会会长张延华回忆说:“比如说海关没收的走私物品,法院处分的执行物、房子,政府处理的车,或者政府处理的一些指定的固定资产的东西。”
  然而许多人很快就意识到:拍卖行不是专门处理罚没物资的机构,而是市场机制的一部分,市场上一定有适合拍卖的物品。 1992年8月,上海的百年老字号朵云轩领到中国内地第一张艺术品拍卖的注册证书。两个月后,深圳市动产拍卖行举办“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中国艺术品拍卖落下了第一槌。而半年后,在上海举行的朵云轩书画专场拍卖更是现场盛况空前,因为一票难求,当时连地上都坐满了人。此时,刘新惠所在的荣宝斋也在酝酿成立自己的拍卖公司。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刘新惠成为荣宝斋拍卖师的候选人之一:“他们认为我教育背景不错,又是北京人,说话口齿比较清晰。有趣的是那时候在琉璃厂那条街上,就我一个人穿西服打领带骑自行车上班。形象上也都跟拍卖官比较接近,那时候就顺理成章地做了拍卖工作。”
  从拍卖专家到收藏行家
  1995年,荣宝斋成立自己的拍卖公司,刘新惠成为了一名拍卖师。没有其他学习途径,刘新惠拿着自己从日本带回来的摄像机,到长城饭店观摩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公司首席拍卖师高德明主持的拍卖会,将他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回到家对镜苦练。
  刘新惠主持的第一场拍卖会拍卖的是印章。当时,他拍出最高价的是齐白石的一对印章,卖了22万元,而整场的成交额达到500多万元,这在当时已经令人称奇。刘新惠由此一炮走红。
  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晚年杰作《研山铭》被刘新惠成功拍出2999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纪录。为了这次拍卖,刘新惠在此前走访了米芾的家乡,去了他做官的地方,拜访了他的后人。刘新惠还编辑了《米芾研山铭研究》一书,在国内拍卖界,为一件拍品出版一部专著还是第一次。而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中,20片甲骨文最终被刘新惠拍出了5200万元的价格,轰动一时。
  现在,除了作为投资顾问角色给合作伙伴或者朋友掌眼买作品外,刘新惠自己也会偶尔出手,包括上千万元的大名头之作。见惯了拍卖场上此起彼伏的举牌竞赛,刘新惠总结说:如果你初涉拍卖场,看见别人纷纷举手时,你千万不要自以为“这么多人都同时看好一件东西,那它一定是有投资价值的”。多数情况是,往往当你轻易也举起手的时候,那件东西就真的归你了,并且这件东西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也就跟定了你。然后,当你下次准备卖出它时,就会忽然发现没有人再为它举手了……正因为如此,行内就有这么一句投资箴言:不怕买贵,就怕买不对。
  转身培养拍卖师
  如今,拍卖行业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拍卖师也成为热门职业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近5000名获得资格认证的拍卖师。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想成为这一行业的一分子。刘新惠认为,与国外拍卖企业相比,中国的拍卖企业在观念、人材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仅从拍卖师个人的角度而言,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拍卖的专业能力到现场把握的能力,中国的拍卖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国外同行学习。现在的刘新惠已逐渐减少了拍卖,而着手培养拍卖师。他说:“拍卖不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后半生要从事教育。”
  然而无论如何,对于拍卖,刘新惠话语间流露出的是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喜爱:“我觉得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我留学不回来,可能就赶不上中国艺术品发展最蓬勃发展的15年吧。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的话,我还是觉得拍卖师是非常适合我的。”
 
  
 

--来源:中国文化报